最近有一年輕人,二十多歲,尿頻一年,一小時一至兩次,少便熱。曾求診中醫西未有療效。求診時尿頻、熱,量可,小便無痛或不利感,見唇紅幹脫皮,口渴,時有胃痛,易饑,消瘦,大便調,寐差,脈弦細數,舌紅苔少。辨證為肺胃陰虛有熱,中焦氣機不暢。治以顆粒复方沙參麥冬湯15G小柴胡湯10G。三劑,日兩服。三天後复診謂小便頻數消失,無胃痛,唇幹好轉,仍稍紅,苔仍少,脈仍細數。上方加生地15G五劑。
中醫理論肺為水之上源,但真正用到臨床機會不大,現代人可能難以理解,小便是膀胱所出,怎會跟肺拉上關係?這就是中醫有趣的地方,中醫的許多東西,都是從臨床實踐而來,從用藥觀察而來。讀書時聽聞最多的,是提壼提蓋的治療方法,用宣發肺氣去通利小便,其背後同樣是以肺為水之上源作基礎。腰想到與肺有關,就必然要辨證論治,若以小便頻用馬上先入為主就是腎虛,要滋補固澀,小便不暢就用滲淡利水,就很難想到與肺的聯系,所以中醫難,但用得準,效果往往令人驚訝。所以是次案例,對我既是鼓舞,又是警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