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臨床體會----手汗多治療

     約半年前,有位母親帶著十多歲的小朋友來看病,欲治療自少就有的手足汗多問題,當時我一直以為,這一類的病屬於先天性的汗腺發達,中醫治療果效應該不明顯,所以亦如實告病人,病者頻為失望。後來我反覆思量,不少被認為是先天性,或基因異常的疾病,中醫都有效果,相信此病亦然。故翻閱文獻,果然發現有治癒的案例及前人的藥方,亦包括針刺的選穴與配方等等,收納為日後所用。
     上個月有病人來求診頸痛,我見她手汗頻多,經常要手拿著一張紙巾,就順道幫他治療,選用穴位主要是董氏奇穴的木穴,留針三十鍾,其間觀察見汗馬上就止住,30分鍾後手基本是乾爽,後想到是否因為平躺,心情放鬆所致,故留待觀察。數天後覆診,告知手汗仍有,但明顯減少,非以前緊張時那般汗水會滴下,甚為神奇。當然,此穴位的效果仍有待觀察。
      最近在閱讀歐陽衛權老師所著的《傷寒論六經辨證與方證新探》,裏面亦有一手汗多的病案記載。
      「陳某,男性,18歲,手足部發水泡瘙羍反复多年來診,每年春夏季節即發,從少手足多汗,重時掌面滴水,緊張時猶甚,伴手足厥冷。舌淡紅苔薄,脈細弦。辦為少陽樞機不利,阳為阴郁,當解郁通陽,予四逆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外用荊芥、防風外洗。7劑。
        三診:服藥後手足已溫,且干燥無汗出,雙手脫皮,不痒,無新發水泡再,前方再服14劑鞏固。」
      此案主訴非為手汗多,但同樣地自少手汗多, 治療後手汗亦明顯減少。老師於案後提及許履和老中醫經驗用荊芥、防風外洗及及《串雅全書》記載用黃著一兩,葛根一兩,荊芥三錢外洗治療手足多汗,臨床可作參考使用。
      所以有時候,中醫的治療頗為積極,雖先天性的病變,亦有治好的機會。不過對於「先天性」的疾病,現在體會來亦有所懷疑,像鼻敏感,濕疹或其他過敏性疾病,是否由於天生體質的問題,定或是在養育過程中受邪氣,而一直潛藏於體內,又或是身體的某些失衡一直未為糾正,以致病情反覆?有些人經中醫治療後,鼻敏感、濕疹的確可以「斷尾」,這又是否先天問題可治呢?所以說,臨床問題太多,醫者應要不斷學習,擴闊眼界與思維,亦是習醫樂趣之一。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寒氣逼人 小心提防



        夏日炎炎,當大家躲在冷氣房避開悶熱的天氣時要提高警覺,因為無形的病邪正向你伸出魔爪,它就是寒邪。最近有位病人,平時戶外工作多,因突然被安排幫忙處理一些文書工作而留在辨公室工作三天,結果第三天覺肩頸緊痛求診。病人看似落枕,但經檢查後發現頸部肌肉並無緊張,反而是整個頸背部的皮膚都發硬,觸感有如豬皮般厚實,細問下告辦公室冷氣風口直吹其背。此仍寒邪侵入肌表,通過針刺及火罐治療後皮膚恢彈性,緊痛亦隨之消散。
      《內經》有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氣不能流」。其實每逢夏季,肩頸疼痛的病人會增加,猶甚是較為年輕人,喜穿背心一類衣物,一進入或長期在冷氣大的地方逗留,很容易造成肩頸部的血氣運行不暢,加上姿勢不當或過度疲勞等因素,誘發各類型的的頸肩疼痛。要享受舒適的溫度又保障健康,除了調校冷氣及添加衣物外,運動出汗亦有助寒邪的排出,當出現肩頸緊張不適,可以做做運動,也可在局部用暖水袋熱敷。若疼痛不能解除,就當盡早求醫,做針灸推拿或服用中藥,避免筋骨提早退化。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急性胃痛, 刺血立止。

        那天藥房執藥姑娘捂著肚子,面青口唇白,呼吸短促,冷汗直冒走上來求救,話中午食完飯後胃越來越痛,現痛得行路都果難,一般來看中醫的都是慢性胃痛, 很少痛得劇烈來看,因為覺得中醫慢。但診所姑娘話知我多手段,打算走上來試下先,唔得再睇西醫。
        這摆明就是無形戰書,既然我是先手,當然不容有失。心裏盤算一下,要快當然是用針,胃痛當取胃經,於是叫她摺高褲管。我一見到她的小腿,立馬改變主意,拿出一支三棱針,在小腿日上的瘀絡刺一下,那血不是流出來,是噴出來,只是十數秒的時間,我見她呼吸慢慢平穏,問了一句,她說疼痛已經大減,只餘少許瘾痛,我心裏暗喜,這場中醫對決我是先手先贏了,血大概流了數分鍾就自行停止,讀者不用害怕,噴山只是第一下刺入時,而總共也不會流多過20毫升。 我見她面色淡白,唇舌亦淡,脈沉細,叫她自己立刻煮些紅糖生薑水飲用。
        我當天就想記下來,後來太忙忘掉了,昨天姑娘又跑上來找我放血,因為她小腿已經重墮多年,因為她們抓藥經常要站立。我問她當天離開後胃的情況,她說未有再痛,至今兩星期都未有胃痛。
        當天選擇放血而不用針刺,係因為病人小腿瘀絡滿佈, 胃經足三里靠外側有一團明顯的瘀絡,所胃有諸內形諸外,視其脈絡而刺血之是常用手法。大家都覺得,胃病就是胃出現毛病,但日中醫的角度,胃痛亦可以由於經絡不通,影响特定臟腑的氣血流動,而出現胃的毛病,這是從大的臨床實踐而推論出來的真實道理,非實驗室的老鼠可以告知。其實大家壓力大時覺胃口差時,都是差不多的道理,人作為一個複雜的整體,當中各部位的聯系十分緊密,中醫的優勢亦在於此。

當歸恐懼症

         臨床的問題已經夠多,有時候非中醫專業的人少說一些「專業」意見時,對我們已是一種幫助。最近接聯好幾個病人都說,西醫說吃中藥可以,不能吃當歸,或者直接說,別吃中藥,一直想寫篇關於當歸的文章,後來發現了同事已經寫了,我就引用一些。

        西醫建議病人不要吃當歸,是源於得知當歸裏頭含有雌激素,雌激素是女性於生育年齡間,從卵巢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西醫的認識是這種激素是會刺激子宮肌瘤的生長或增加乳腺癌的風險。陶醫師的文中提及到:「當歸與大豆都含有植物雌激素成分,植物雌激素是否會有發生乳腺癌的風險,學術界尚有爭論,但大多數研究的結果還是傾向植物雌激素有助於降低乳腺癌發生的風險。其原因在於植物雌激素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同時扮演內源性雌激素激動劑和阻斷劑的雙重角色。一方面,植物雌激素在體內能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發揮雌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植物雌激素和內源性雌激素競爭,阻止內源性雌激素與受體結合,起到了抗雌激素的作用。實際上大多數常見中藥都含有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的「抗雌激素活性」可能有抗癌的作用。」

        而我在內地醫院實習期間,亦曾經就當歸的問題請教過內地許多婦科大師,他們對於西醫提出的建議非常驚訝,在他們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並沒有發現當歸引起子宫肌瘤長大的規律,反而根據中醫的辯證,與其他中藥的配伍下,廣泛地用於被診斷患有子宫肌瘤、或其他病人身上,許多患者都有良好的效果。

        我們這一代的中醫對現代醫學的認識,肯定比一般西醫對中醫的認識要多得多,從本科一年開始就要讀西醫學的生理,解剖,病理,但對於非我們專業範圍的,我們一概回答:「你可以回去徵詢處方比你的西醫意見。」這是基本的醫學道德,而且是受法例規管,醫生對病人有關任何的意見,都是基於「醫生」這個身份,雖然病人求診中醫,不接受服用當歸未必有生命的威脅,但若然中醫根據診斷,處方的方劑內含有當歸而病人因西醫意見而拒絕服用,這便使病人得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是遺反醫德的行為。所以病人莫要恐懼,中醫的範圍,還是中醫師才是專家,生病不會影响你的精明。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針灸保健



針灸對各類疾病的顯著療效備受關注,許多西方國家都在積極研究,有些國家更已經為針灸進行立法,提升其專業地位。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保健已經成為都市人的嘴邊話,大家每天或多或少都會進食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進行多樣化的體能鍛練,但甚少人知道,針刺對於體質調理及亞健康狀態的調整有明顯的功效。


當大家都聚焦於糖、膽固醇、宿便、各種病毒細菌等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之際,從中醫理論觀點及臨床病人的身體狀況顯示,現在都市生活,有兩種致病原因更令我們關注,其一是寒邪入侵、其二是肝氣鬱結。

香港曾被稱為「凍感之都」,冷氣可及的範圍越來越廣,有些地方甚至要添加衣物方可適應。夏天本是萬物開泄的季節,多做運動,多流汗,使身體順應天時而行,加強代謝。但長期處於溫度低的環境,汗孔受閉,氣血流動緩慢,氣不得泄,加上夏天大家習慣少穿衣物,寒邪易從肌表入侵,積聚體內,輕時消耗人體陽氣,造成容易疲累、感冒、手足冷、女士月經不適等,重時傷及臟腑,引起相應病變,甚至有醫家認為,癌變與寒邪有莫大關係。至於肝氣鬱結,更是明顯不過,香港工作壓力全球之冠,工時又長,都市裏不但缺少笑容,少許不如意都能使人無名之火四起。肝主疏泄,長期的情緒抑壓,同樣令到人體氣血流通不暢,並容易傷及胃,影響人體消化吸收,或是出現半邊身不適,或局部寒冷等的症狀。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病都不是即時能夠察覺,所以人們才不斷提高保健意識,針灸通過調整人體氣血的運行,可以治療身體各部位疾病,亦可以在身體出現明顯病症之前,加強人體機能。針對寒邪及肝氣鬱結,中醫有特殊的針灸排寒及調整氣機方法,當中以名家左常波醫生發明的針灸方案尤為有效,透過手足簡單的數個穴位,能夠鼓舞身體陽氣,驅除寒邪及通調氣機,使身體的氣機回復順暢,當然這需要由醫生操作。而艾灸亦是增加身體陽氣及排寒的好方法,市民可以自行操作,常用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都可以進行艾灸,如有操作或穴位選取的問題,亦可向中醫師諮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註冊中醫師余小鎮


原載於yahoo專欄
https://hk.news.yahoo.com/blogs/hkbu/%E9%87%9D%E7%81%B8%E4%BF%9D%E5%81%A5-050427269.html#more-id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久治不癒的病症可能與脊椎有關

肌肉關節是建構人體各種運動的重要組織及器官,在日常生活中,人類每天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關節活動,當中錯誤的姿勢或用力不當,便有機會造成骨關節的錯位、關節韌帶的勞損增厚,椎間盤突出等的關節損傷。


    骨關節的損傷,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包括一些急性扭傷,或慢性的勞損,當中脊柱就是經常發病的位置。脊椎造成的病症如手足的麻痹、疼痛、感覺異常、乏力等等都為人熟悉,但臨床上,也有其他身體上的不適是由於脊椎出現病變所致的。

    近代有不少醫學專家提出,許多身體上毛病、如心悸、反覆胃痛、慢性腸炎、反覆膀胱炎、經痛、月經不調或其他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的各種疑難病,都可以是由於脊柱的關節毛病,影响了相關臟腑的植物神經、血管所引起。中醫論理督脈主身之陽氣,陽氣乃一身功能之本,另外脊柱兩旁的經穴,有不少是以臟腑命名,如肺俞、腎俞、大腸俞等等,這些穴位亦能治理相關臟腑的毛病。可見古人已經發現,背部與內在臟腑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適當地對患有這些疾病的患者作相關神經循行位段的脊柱檢查,若發現脊椎確有病變,可以進行相應的手法及針灸治療,對病情有莫大幫助。

    臨床上曾治理過一些古怪的症狀,最後以手法調整脊椎後治癒的。當中一例是年輕女性,每次行房後都會出現會陰疼痛數天,經檢查後發現腰四棘突左偏且上下壓痛明顯,經針灸及手法治療後症狀消除。又另一例劍突下悶痛,自覺是皮與胃之間有異物,並無胃及心病的其他症狀,後檢查其胸九、十椎有異常,經治療後感覺消失。還有不少病例經脊椎的手法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這些病人或會伴有背部或腰部的不適或有過往病史,亦有一些沒有腰背頸症狀,但檢查有陽性特徵的。一般的內科病,中藥效果是明顯的,如果病人患病時間長,病情反覆,又或是病人自述伴有腰背疼痛等,有機會是因脊椎的錯位引起,可以為病人作脊柱檢查,並作出相應的治療,針灸、手法復位,可以與中藥相輔相成,提高臨床療效。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經間期分泌物,腰好轉後消失。


患者女,3X歲,3年前生小孩後出現腰痛,經期時明顯,右臀部,至腹股沟,曾服中藥後腰痛反覆。月經調,但經間期經常出現啡色分泌物,大便稍難,時腹痛,人覺疲累,口氣重,口渴,汗出多,小便調,脈沉滑數。舌淡紅苔薄膩。查之腰肌緊張,右4字試驗陽性,右髂下後移位。診斷為骶髂關節錯位,行手法复位治療,复位後腰痛立減,再行針刺加強療效,取局部痛點,腎俞,下三皇。

今天患者复診告知當晚分泌消失,腹股沟未再出現疼痛,只餘腰部稍緊。查關節仍未完全复位,再續治療。

這已經不是第一個因為腰部病變而引起生殖系統毛病,中醫骨傷界有一「脊椎病因」的學說,通過臨床觀察發見不少的內科疾病,是因為脊椎的錯位引起,但未有提及骶髂關節對婦科病的影响。針灸學說中膀胱經的八髎穴為治療婦科的重要穴位,其位置是骶骨上的八個孔,係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的通道,因此骶髂關節的錯縫,對於盆腔的毛病有一定的影响。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尿頻一年,三劑中藥止。

最近有一年輕人,二十多歲,尿頻一年,一小時一至兩次,少便熱。曾求診中醫西未有療效。求診時尿頻、熱,量可,小便無痛或不利感,見唇紅幹脫皮,口渴,時有胃痛,易饑,消瘦,大便調,寐差,脈弦細數,舌紅苔少。辨證為肺胃陰虛有熱,中焦氣機不暢。治以顆粒复方沙參麥冬湯15G小柴胡湯10G。三劑,日兩服。三天後复診謂小便頻數消失,無胃痛,唇幹好轉,仍稍紅,苔仍少,脈仍細數。上方加生地15G五劑。

中醫理論肺為水之上源,但真正用到臨床機會不大,現代人可能難以理解,小便是膀胱所出,怎會跟肺拉上關係?這就是中醫有趣的地方,中醫的許多東西,都是從臨床實踐而來,從用藥觀察而來。讀書時聽聞最多的,是提壼提蓋的治療方法,用宣發肺氣去通利小便,其背後同樣是以肺為水之上源作基礎。腰想到與肺有關,就必然要辨證論治,若以小便頻用馬上先入為主就是腎虛,要滋補固澀,小便不暢就用滲淡利水,就很難想到與肺的聯系,所以中醫難,但用得準,效果往往令人驚訝。所以是次案例,對我既是鼓舞,又是警惕。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手法治療產後腰痛


生兒育女是婦女人生一件大事,除了因為她們為人類的繁衍作出了貢獻,也因為懷孕過程會為她們帶來很多的不方便與不適,這不適更會延至產後,腰痛就是一種常見的婦女產後疾病。

從婦科的角度看,生產後的婦女氣血虧虛,血脈因而不通暢,加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因而會出現各種疼痛,腰痛是其中一類,治療以補益氣血,扶正驅邪為主。

從傷科的角度看,婦女產後的筋骨或會出現毛病。現代人較少體力勞動,也少做運動,筋骨較為薄弱。婦女懷孕時身體會自然分泌弛緩素(relaxin),這種激素會令韌帶鬆弛,使盤腔更有利於承托胎兒及分娩。因而,到了懷孕後期,由於胎兒的重量及活動的姿勢及用力不當,容易造成骨錯縫,而當中較為常見的骶髂關節的錯縫,更進一步會造成恥骨聯合的半脫位。

骶髂關節錯縫所造成的腰痛多以一邊腰痛為主,疼痛的範圍多變,可以是腰骶關節附近,近尾骨處,臀部至大腿部,腹股溝,大腿前側,也可多處地方均有疼痛。疼痛多以下蹲時、蹺腳和以患側單腳為重心轉腰時加重,患者平卧,一腿伸直,另一腿屈膝放於伸直腿的膝以上,即做「4」字試驗的時候亦會加重。骶髂關節的錯縫若不矯正,腰痛會反覆不癒,是許多頑固性腰痛的成因。

此類產後腰痛手法治療效果明顯,臨床上可多以吳氏骶髂關節調整手法,對骶髂關節各方位的偏移進行調整,絶大部份患者都有即時的疼痛舒緩甚至消失,但有少部份人會在稍後出現短暫的疼痛加重,約半天到一天後便會好轉。若確實有體質上的問題,則可適當配以中藥治療。

要減少出現產後腰痛機會,產前應該多做運動,而懷孕初期亦可以適當地做一些伸展呼吸運動,懷孕初時則要注意避免過猛或過度負重的腰部活動,例如坐小櫈子丶坐廁丶起床時動作應該放緩慢。另外,懷孕中後期,孕婦胃口增加,但應該避免暴食,因為胎兒過大,不但會增加孕婦骨盤的負擔,更會增加分娩困難及小孩患心血管病的機會。若打算懷孕,但本身已經常有腰部不適,最好及早就醫治療,及早防範產後腰痛。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註冊中醫師余小鎮

原文登於:https://hk.news.yahoo.com/blogs/hkbu/%E6%89%8B%E6%B3%95%E6%B2%BB%E7%99%82%E7%94%A2%E5%BE%8C%E8%85%B0%E7%97%9B-023845850.html#mor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