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腦癇症中醫治療


今日看到一則報章,指香港復康會一項腦癇症患者調查,指病患者未有得到最好的治療方法,這是一個香港很普遍的現象,不止是腦癇症,很多長期病患者都在公營醫療體制下都得不到好的治療。不過我今天想講的是,中醫或者是這些患者的另一選擇。

中醫沒有高尚的專科的頭銜,更沒有中心式的治療,但中醫有著兩千多年治療這種的紀錄與經驗,與其等政府盡快興建腦神經科中心,研究新的治療方案,不如嘗試一下中醫治療。

癲癇在中醫古籍的最早記載是漢朝時的《黃帝內經》,到宋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記載「或在母胎中受惊」明確地指出,癲癇是先天性的疾病。時至今日,癇症是大學中醫系內科必教的科目,有系統地分析成因,中醫的觀點是認為,此病雖有先天的特質,但亦有發作的誘因,只要從誘因上解除,就可以減少發作。當中誘因包括情志、外傷瘀血、痰濁、體虛等。不用去批評這些病因「不科學」,重要的是中醫有系統的方法去診斷病因,亦有相對應的治法去治療及解除病因。

治療方面可以有針灸及中藥治療,腦為「元神之府」,頭部的穴位,有刺激腦部,使神機安定,不會容易心神逆亂,昏迷不識人。中藥則能調整全身,從體內解除發作的誘因,兩者相配,可以有效地減輕發作的機會。在內地實習時,癎病發作者是中醫的常客,反而在香港見得較少,可能大家都未能認識到中醫可以有何幫助,故攢此一文,簡單介紹。


蘋果日報報導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31/18357652

【本報訊】香港復康會一項腦癇症患者調查發現,64%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幾乎每月會嚴重病發一次,導致全身抽搐,80%患者則每周局部發作一次。患者雖然每日服多種藥物,但藥效有限致頻頻病發,他們對醫生診症、檢查及社會支援評分為僅合格。故促請政府增加腦癇症服務資源,並盡快落實興建腦神經科中心。



促建腦神經科中心

該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經理熊德鳳稱,今年4月至6月訪問221名腦癇症患者及其家屬,常發作患者的失業率高達57%,逾六成每日要服藥3至15粒,67%因病情控制不理想要服用較重藥物。以100分為滿分,受訪者對藥效平均給55.6分,對整體診症平均分也僅合格,包括不滿醫生只用5分鐘時間診症。

香港腦癇學會幹事、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樂耀指,約40%患者病情較難靠藥物根治,患者常見在街上嚴重發作時撞傷頭部或骨折。現時公院腦神經科隸屬內科部門,若能成為獨立部門,可爭取較多資源及人手。美國腦科中心為例,新症及舊症覆診分別為60分鐘及20分鐘,時間比本港長。

50歲的腦癇症患者梁潔儀,曾任幼稚園老師、售貨員等10多份工,每當返工發作便被解僱,「我覺得自己有工作能力,但每份工都做唔長」。另外,20多歲的鄺家欣,9歲病發,每日吃10多粒藥,但仍無法控制病情,每日局部發作數次,如突然失神,又另因藥物副作用導致記性很差。她三年前大專畢業後,至今仍找不到工作。她母親指照顧女兒壓力很大,擔心她病發遇意外,冀政府盡快興建腦神經科中心,研究新的治療方案。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常見花茶功效


最近有個朋友叫我幫他找些花茶的資料,我做了個少少的總結,亦放於此為大家分享一下。





飲茶宜忌

茶宜現沖飲,不宜久置隔夜;茶宜兼飲,不宜偏飲;茶宜常飲,不宜多飲;茶宜溫飲,不宜燙飲;茶宜淡飲,不宜濃欲;茶宜晨飲,不宜晚飲。

常見花茶及功效

性溫類

玫瑰花: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具有強肝養胃,活血調經,潤腸通便,解鬱安神之功效,可緩和情緒、平衡內分泌、補氣血、對肝及胃有調節的作用。

人參花:性溫和,味甘,微苦,清香。它能解渴、解毒,善於生津又不耗氣,能提神、降壓、降糖、降血脂、抗癌、調理胃腸功能、緩解圍絕經期(更年期)綜合征。對頭昏乏力、胸悶氣短有一定療效。

桂花:性溫,味辛、甘,歸胃、肝、腎經。它具有止咳化痰、養聲潤肺、暖胃平肝、益腎散寒、生津避臭、疏筋活絡、除口腔異味、滋潤皮膚等功效。

田七花:味微甘溫,而苦。具有鎮靜安神,抗炎鎮痛,降血壓等藥理作用,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偏頭痛,失眠等症。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減肥,降血脂,降血壓,消炎,止血,止痛,抗癌,養生抗衰,增強人提免疫力功能等功效。

性寒涼類:

金盞花:性寒,清熱降火、利尿發汗、清濕熱、降血脂、緩解疼痛、安神鎮靜、調節內分泌、促進消化、抗菌消炎、治療皮膚病的功效。

金蓮花:性涼,味苦。能養顏潤膚、清咽潤喉、提神醒腦、消食去膩、消炎止咳、調理腸胃,有清熱解毒、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炎、口瘡、喉腫等功效。

甜葉菊:味甘,性寒,歸肺、胃二經。它能調節血壓、軟化血管、降低血脂、降血糖、抑菌止血、鎮痛、減肥養顏、養陰生津、幫助消化、促進胰腺和脾胃功效。

杭白菊:辛、甘、苦,微寒。疏散清瀉的功效黃菊花較強,白菊花兼能養肝。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壓、降脂、強身的作用。常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以及肝陽上亢、肝火目疾、熱毒瘡腫等病的治療。亦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胃痛食少、水腫尿少等症。以菊湯沐浴,有去癢爽身、護膚美容的功能。

黃菊花:性甘、苦、寒。清熱能力強,常用於散風熱,如果上火,口腔潰瘍,用它泡水能敗火。花茶最適合頭昏、目赤腫痛、嗓子疼、肝火旺及血壓高的人喝。

性平類

茉莉花:味辛、甘,性平。能化濕和中,理氣解鬱。可治療脾胃濕濁不化,少食脘悶,腹瀉或下痢腹痛。可緩解胸腹脹痛,下痢裡急後重等病狀,為止痛之食療佳品。

南豆花:甘,平。消暑,化濕,和中。用於暑濕泄瀉, 防治夏季腸胃疾病,治療暑熱頭痛,飲食不節,濕重疲乏,赤白帶下。

薰衣草:能安撫緊張情緒、鬆馳身心、緩和頭痛和偏頭痛、恢復沙啞失聲、減輕疲勞,還能改善失眠。經常飲用還可使口氣清新、對風濕及剛出現症狀的流行性感冒有一定的功效。

千日紅:性平,味辛、微鹹,有清肝明目、止咳定喘、排毒祛痰、鎮定情緒等功效,一般用於治療哮喘、支氣管炎等。

迷迭香:能增強記憶力、消除胃脹、降低膽固醇、促進血液迴圈、抑制肥胖、改善脫髮現象等功效。







參考:
党毅博士與陳虎彪博士,《茶療》,香港浸會大學



邱薏,止咳鎮痛花茶,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 , 編輯部郵箱 ,2011年11期

邱薏,降壓減脂花茶,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 , 編輯部郵箱 ,2011年10期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傲慢與偏見


今早看見一件與中醫相關的新聞,有小朋友接受拔罐治療後出現皮膚破裂,感染化膿,很明顯地,這不過是一項醫療失誤,是個別醫護人員在操作拔罐時處理不當,與拔罐這個方法是否適宜去治療濕疹根本沒有直接關係。只要細心想想,這不過是個別西醫的傲慢與偏見。

我作出幾點分析:

1、如果拔罐治療是經常導致皮膚撕裂,香港每天粗略估計有上千人接受拔罐治療,以西醫對中醫的「敏感」情度,理應有很多的「報告」。如果不過是個別例子,那麼這明顯地別有用心。那麼同樣是個別例子的換錯心的事件,可以反影出換心手術是十分危險嗎?

2、「雖然外國曾有研究指出拔罐可治療濕疹,但其實沒有科學實證,他說,也有研究反指拔罐會令患者留下後遺症,如皮膚敏感更嚴重及「扯甩皮」等,故認為拔罐對治療濕疹的效用成疑。」為何「拔罐可治療濕疹」的報告便是沒有科學實證,而「拔罐會令患者留下後遺症」的報告又那麼可信?若是如此,同樣對西醫的最近的外國報告「預防針是小兒敏感病的元兇」的報告,他應該堅定去支持吧。

3、「接受拔罐或針灸時若令皮膚有傷口,接受拔罐或針灸時若令皮膚有傷口,金黃葡萄球菌有機會入侵身體。」第一,為何可以從拔罐的事件與針灸拉上關係。第二,針灸引起金黃葡萄球菌感染還沒有聽過,在醫院感染耐藥性的起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倒是聽得多。

4、「不少家長眼見子女受濕疹困擾,會帶他們接受另類療法。」香港一個西醫主導的市場,若果西醫有辨法很好地治療,應該極少有人會找另類療法。那個中醫會登報紙指控西醫治療濕療引起的極多的後遺症?

每個醫療系統都有自己局限與長處,我老師經常對我說,我們要管好自己的事,西醫的事由西醫自己去解說。中醫的醫療失誤,理應由中醫自己去解說,一個對中醫不明不白的西醫,高談闊論地以「專家」的身份去「指導」別人的醫學,這是傲慢。對中醫不認識,正面的東西說不科學,負面的東西是堅信,這是偏見。

拔罐是一個千年以來在中國的高級國家機構到民間都非常使用的手段,對於風濕,外感等侵犯人體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手段。正常使用拔罐時,一般有傷口的地方不會拔,而且要根據病人皮膚反應來控制拔罐的時間,一般控制於十分鐘以下。時間長會有機會引致水泡,有些理論是以水泡作為達到治療度的指標,但必需小心處理傷口。正常的吸力是不會導致撕裂,關鍵在於正確的起罐,要先用手指壓於罐邊皮膚,讓空氣進入罐內,罐身不再吸附於皮膚上,才將罐移離身體。對於皮膚比較幼嫩的小朋友,強行將罐拔離便易造成皮膚損傷。因此,此新聞所報導的主體,應是操作失誤,跟濕疹與拔罐治療談不上有任何「科學」的聯系。

所以對中醫治療手法有懷疑,可以請教別的中醫。踩低別人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乃是小人之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3/18345192

【本報訊】近年流行拔罐治療,但市民小心拔出禍。兒科醫生表示,曾有家長安排患有嚴重濕疹的女童接受拔罐治療,結果不但病情無好轉,兩處拔罐位置更被「扯甩皮」,連表皮及真皮都被扯脫,導致皮膚潰爛及流膿,終要入院治療。濕疹兒童接受拔罐治療更有機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隨時令病情加劇。

記者:陳沛冰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表示,兩個月前接獲一名11歲女童求診,本身患有嚴重濕疹,對塵蟎有過敏反應。祖父母為了令孫女濕疹病情減輕,要她嚴格戒口,「幾乎乜都唔食」,令女童體重大跌四分之一。

祖父母又帶孫女尋求另類療法,安排她接受拔罐及針灸。但女童接受拔罐治療後不足一日病發,因情況嚴重,數日後更要入院。

韓錦倫表示,檢查發現女童左下背有兩處曾拔罐的位置被「扯甩皮」,表皮及真皮層都被扯脫,皮膚潰爛至可看見皮下脂肪,並出現流膿等感染症狀,凹下去的兩個傷口各有約2吋長,令女童非常痛楚。她接受抗生素治療後逐漸好轉,已康復出院。



皮膚敏感可更嚴重

他指出,曾接獲多宗兒童接受拔罐治療後,皮膚受損的求診個案。不少家長眼見子女受濕疹困擾,會帶他們接受另類療法。他建議家長應小心選擇拔罐治療的診所或機構,如向有中醫服務的公立醫院求診會較安全。

濕疹患者本身皮膚上或有金黃葡萄球菌,接受拔罐或針灸時若令皮膚有傷口,金黃葡萄球菌有機會入侵身體。

雖然外國曾有研究指出拔罐可治療濕疹,但其實沒有科學實證,他說,也有研究反指拔罐會令患者留下後遺症,如皮膚敏感更嚴重及「扯甩皮」等,故認為拔罐對治療濕疹的效用成疑。



胡亂戒口影響發育

他又提醒家長,患濕疹的小朋友不應胡亂戒口,以免影響營養吸收及發育。如上述女童只對蝦、蟹及貝殼類海產敏感,其他食物無問題,但過度戒口會影響健康。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拔罐較適合治療虛寒性疾病,不宜治療濕熱性疾病。若濕疹是由風寒濕引起,可以用拔罐治療;若由風濕熱引起則不適宜用拔罐治療,尤其是兒童,因為他們的皮膚很幼嫩。

拔罐令病人的皮膚受損傷,可能是因為太大力扯出空罐所致,建議病人應向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師求診。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腰痛之骶髂關節錯縫成因及治療觀察

      腰痛有多種種原因,但從臨床觀察,胝髂關節錯縫為主要原因之一。總結最近治療的三十例過骶髂關節錯縫患者,發現引起骶髂關節成因很多,根據病人所描述包括有坐姿不當如側腰、單腿、盤腿;慣性的一側負重,包括單側背包、提物;外力所致,包括跌倒、踝關扭傷、運動時雙腳過度分開等。成因不同,但都導致同一個結果——盤骨偏離原有與骶骨緊密連接的位置。


此偏移只有約0.5CM左右,但引起的臨床症狀卻很多,最常見的是下腰段一側的疼痛,此疼痛可以十分劇烈,其他的可以為臀痛,腹股沟疼痛,走路不穏、走路時易向一側偏斜等等。

此類腰痛以手法治療效果最佳,現在很多人治療骶髂關節錯縫都只著重於糾正「長短腳」,認為只要將雙腳對齊便完成手法。但在臨床觀察,單單處理因骨盤錯縫後引起的下肢縮短並不足夠,必需用立體的角度去觀察及糾正。

在正碓的手法糾正骨盤後,所有的患者腰痛會立刻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並且本來有壓痛的地方壓痛減輕,原來有的各項症狀同樣會有減輕。不過有一個現象,有一半的病人在治療完後的第二至第四天會出現局部的疼痛,但其他的症狀則會持續改善。個人推論應是骶髂關節在錯位的情況下局部有炎症及組織的增生,故當复位後,有部份的組織物卡於關節內又或被擠出關節外,這些組織需要被吸收,所以會產生炎症,引起局部疼痛。這種疼痛會在兩到四天內消失,而且第二次治療後一般不會再出現疼痛。從中醫的角度觀察,則多是寒濕邪氣未除,故我當常配以中藥輔助治療,以減輕病人的疼痛及加快好轉。

以三十名病人來計,平均治療三到六次就完全康復。有五個病人兩次治療便完全好轉,有四個則要八次到十次的治療,所有病有都治瘉。而治療的快慢取決於病者所患的年期。有一個病人患腰痛兩年,疼痛雖不明顯但持續不癒,曾做物理治療及針灸不效,因為患病時間長,此病人除了骶髂關節錯縫,還有腰肌勞損,所以治療了九次方可痊癒。

總括而且,骶髂關節錯縫的成因很多,臨床表現的症狀亦很多,但以針灸,正骨手法相結合,配以外敷內服中藥,效果十分理想。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老中醫VS年青中醫


最近區樂民醫生寫了一篇文章談「老中醫」,在我中醫的朋友圈內廣泛轉載。文中所講有中醫學生所指要從商十五年後再當個成熟中醫只是少數,但病人對老一點的中醫的年紀的偏見又真有其事,最近有個病人,是我其他的病人介紹過來,她對我說:「我朋友話有位年青的中醫師,但功力幾好,但我估唔到你禁後生。」


其實現在年輕的中醫師,只要是有心學好中醫,都可以做得很多好。因為現在我們可以輕易接觸到大量的文獻古藉,而且學校的教學部,各地的醫管局都有些好的醫師可以學習,緃然並非許多老師願意教。亦正因為年青,我們未有「定型」,我們願意去接納不同人的意見,不斷去找尋方法去裝備自己,加強臨床水平,讓自己不至於被社會自然淘汰。

以前有師兄講,有心努力,不用十年我們就可超越學校裏的教授水平。但因為我主力研習中醫骨傷,依我所見,如果觀察力及分析力強,不用三年已經可以超越某些教授,這就是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側退」。當然,亦有些教授不用十年時間是超越不了的。

不論你用甚麼名堂,是真材實料自然有人賞識,如果真的是從商十五年後再出來當「老中醫」,一樣很快被自然洶汰,因為療效才是中醫臨床的關鍵。



蘋果日報專欄

我是西醫,但對中醫沒有偏見。中醫藥能夠存在了數千年而沒有被遺忘,必具真實療效。
我的病人中,有些是同時看中醫的。我發現很多人希望看老中醫,認為他們經驗好,較可靠。
經驗對於斷症確是重要,但我認為,有上進心和勤奮的年輕中醫,也是好的。
一個朋友久嗽未癒,去看老中醫生,老中醫把脈,開藥方,不作任何講解。朋友想多問一句,老中醫面露不悅道:「下一位。」
朋友按時服藥,一星期後咳嗽更甚,覆診,老中醫說:「咳嗽多了是必然的,先把痰咳清,病才會好。」
朋友頗疑惑。她對我說:「如果我的咳嗽好轉,他會說藥物見效;愈來愈咳,他說藥物是令我咳嗽。無論好壞,都可以自圓其說。」
與其追求老中醫,不如追求老實的中醫。一個老實的中醫,除了告訴病人身患何病,也會說清楚,服藥後大致有甚麼反應,讓病人評核進展。
話得說回來,我不是反對大家看老中醫,只是覺得,一窩蜂找老中醫,會釀成惡果。


惡果其實已開始發展了。一個正在念中醫的年輕人,計劃取得執照後,給自己十五年時間從商,如果成功,繼續做商人;若是失敗,才去行醫,因為那時年紀大一點,容易贏得病人信任。我很擔心,荒廢十五年,還會診症嗎?

區樂民

中醫,
老中醫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中醫治療踝關節扭傷


【am730專欄】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機會扭傷,而且扭傷後會更加容易再扭傷。足部雖然沒有像手般靈活,但它的結構一點也不簡單──共有26塊骨頭與57個關節。縱使大部分可活動的角度都不太,但卻為人體站立及移動時維持平衡。
一般較輕的扭傷,只是傷及部分的韌帶,小血管,出現局部的水腫、瘀斑、活動時出現疼痛,經治療後2至3個星期左右應該可以恢復。但如果扭的力度稍大,雖未 造成整條韌帶斷裂,甚至骨折,但卻造成足部的骨錯縫時,病期就會延長。相信有人會有這樣的經驗——扭傷後腫痛已消,但過了很長時間,局部走路時,或足部屈 伸到某一位置,仍會覺得疼痛,或者是走路時覺得不自然,這就很可能是扭力造成了骨錯縫。
如果不糾正,疼痛可以持續數年,甚至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因為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是有密切的力學關係,所以踝關節骨錯縫日久不愈,有機會引致膝痛、髖 痛,甚至腰痛。透過中醫獨特的錯縫整復手法,令錯位的足部骨頭復位,再配以針灸、局部貼藥,疏通局部經絡,理順筋腱,加內服中藥護正氣,促進筋脈生長,可 以有效地解治療該病,令足部回復平衡。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該學院臨床部註冊中醫師余小鎮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成人脊椎側彎所引致之腰痛案例


女,三十歲,腰痛數月,做針灸數次不效,其人本有脊柱側彎,但因度數不大,約二十度,未有在治療,但後因工作勞累後出現腰痛,自行熱敷,拉筋未能緩解,故求診中醫作針灸治療。
治療前:


輕度脊椎側彎在青少年期幾乎不會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年紀大時,可因為身體兩側受力不平均,勞累,受風寒後引起腰部肌肉的牵拉而加重側彎,並且引起腰部疼痛,拉扯等症狀。此時除了注重肌肉的鬆解,亦可用治療兒童脊柱側彎的正骨手法去配合治療。治療後:

從上圖所見,在完成正骨手法後,病人的腰部側彎情況改善,而且病人亦述疼痛明顯比針灸後腰減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