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腦癇症中醫治療


今日看到一則報章,指香港復康會一項腦癇症患者調查,指病患者未有得到最好的治療方法,這是一個香港很普遍的現象,不止是腦癇症,很多長期病患者都在公營醫療體制下都得不到好的治療。不過我今天想講的是,中醫或者是這些患者的另一選擇。

中醫沒有高尚的專科的頭銜,更沒有中心式的治療,但中醫有著兩千多年治療這種的紀錄與經驗,與其等政府盡快興建腦神經科中心,研究新的治療方案,不如嘗試一下中醫治療。

癲癇在中醫古籍的最早記載是漢朝時的《黃帝內經》,到宋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記載「或在母胎中受惊」明確地指出,癲癇是先天性的疾病。時至今日,癇症是大學中醫系內科必教的科目,有系統地分析成因,中醫的觀點是認為,此病雖有先天的特質,但亦有發作的誘因,只要從誘因上解除,就可以減少發作。當中誘因包括情志、外傷瘀血、痰濁、體虛等。不用去批評這些病因「不科學」,重要的是中醫有系統的方法去診斷病因,亦有相對應的治法去治療及解除病因。

治療方面可以有針灸及中藥治療,腦為「元神之府」,頭部的穴位,有刺激腦部,使神機安定,不會容易心神逆亂,昏迷不識人。中藥則能調整全身,從體內解除發作的誘因,兩者相配,可以有效地減輕發作的機會。在內地實習時,癎病發作者是中醫的常客,反而在香港見得較少,可能大家都未能認識到中醫可以有何幫助,故攢此一文,簡單介紹。


蘋果日報報導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31/18357652

【本報訊】香港復康會一項腦癇症患者調查發現,64%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幾乎每月會嚴重病發一次,導致全身抽搐,80%患者則每周局部發作一次。患者雖然每日服多種藥物,但藥效有限致頻頻病發,他們對醫生診症、檢查及社會支援評分為僅合格。故促請政府增加腦癇症服務資源,並盡快落實興建腦神經科中心。



促建腦神經科中心

該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經理熊德鳳稱,今年4月至6月訪問221名腦癇症患者及其家屬,常發作患者的失業率高達57%,逾六成每日要服藥3至15粒,67%因病情控制不理想要服用較重藥物。以100分為滿分,受訪者對藥效平均給55.6分,對整體診症平均分也僅合格,包括不滿醫生只用5分鐘時間診症。

香港腦癇學會幹事、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樂耀指,約40%患者病情較難靠藥物根治,患者常見在街上嚴重發作時撞傷頭部或骨折。現時公院腦神經科隸屬內科部門,若能成為獨立部門,可爭取較多資源及人手。美國腦科中心為例,新症及舊症覆診分別為60分鐘及20分鐘,時間比本港長。

50歲的腦癇症患者梁潔儀,曾任幼稚園老師、售貨員等10多份工,每當返工發作便被解僱,「我覺得自己有工作能力,但每份工都做唔長」。另外,20多歲的鄺家欣,9歲病發,每日吃10多粒藥,但仍無法控制病情,每日局部發作數次,如突然失神,又另因藥物副作用導致記性很差。她三年前大專畢業後,至今仍找不到工作。她母親指照顧女兒壓力很大,擔心她病發遇意外,冀政府盡快興建腦神經科中心,研究新的治療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